<
汉阴县妇幼保健院
  

病理学检查是采用细胞学和组织学的方法,通过直接观察细胞或组织的形态学变化来诊断疾病的一项技术。在一般体检工作中,妇科的宫颈涂片(或刮片)就是病理学的检查方法之一。

病理学是医学中最古老和最经典的学科之一,自从1843年德国人威尔啸开始用显微镜观察病变部位的细胞和组织结构以来,病理学技术在临床疾病的诊断中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各种先进仪器设备层出不穷、诊断方法不断翻新的今天病理学检查仍然是医学诊断的“金标准”。为什么病理学诊断最准确呢?主要是因为病理学检查是获取病变部位的细胞或组织进行显微镜直接观测,因而比其他间接的方法可靠和准确。但是,如果没有取到病变细胞亦可出现假阴性的结果。

(1)首先,谈一下细胞学的检查方法以及在防癌普查中的作用。细胞学一般指脱落细胞学,即细胞标本来源于生理或病理情况下自然脱落下来的细胞,如痰、胸腹水、尿液、宫颈涂片等均属脱落细胞学范畴。近年来出现的一类利用细针穿刺吸取病变部位的少量细胞(如淋巴结穿刺、甲状腺、乳腺包块穿刺、经皮肺穿刺和超声引导下肿块穿刺等)进行诊断的称之细针吸取细胞学。细胞标本获取后,先要进行固定和染色,再用显微镜观察。根据细胞体积大小、形态差异及其排布情况,特别是细胞核的大小、形态、染色深浅、有无核分裂相、核/浆比值等改变,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目前,国内引进的计算机辅助的自动细胞筛查系统业已用于宫颈癌的普查。以下仅以宫颈细胞学检查为例说明报道结果的意义。目前国内宫颈涂片结果报道仍沿用George N.Papanic-olaou(1945)提出的巴氏分类改良法:巴氏工级:未见异常细胞,即正常细胞学;巴氏Ⅱ级:细胞学有异型性但无恶性证据。临床工作中又分为Ⅱa和Ⅱb级,前者指炎性增生病变,而后者为非炎性增生的细胞学异常。病理报告中出现的“巴氏Ⅱ级”通常指Ⅱa级。对Ⅱb级细胞学结果应引起重视,进行复查或密切随访,必要时做进一步检查。巴氏Ⅲ级:细胞学怀疑恶性但证据不足;巴氏Ⅳ级:细胞学高度怀疑为恶性;巴氏V级:肯定为恶性。其他细胞学诊断往往采用直接描述,或用“阴性”、“可疑”和“阳性”分级,意义比较容易理解。除宫颈涂片外,在美国痰、尿和前列腺液等细胞学检查也已列为普查项目之一。

(2)其次,谈一下组织学检查方法。组织学检查又称活体组织检查(活检)。由于组织学检查依赖于从活体获取组织来进行显微镜观察,不管是通过细针穿刺还是通过外科手术都是有创检查,在体检中一般不开展此类项目。只有当细胞学检查怀疑恶性肿瘤时,才需要进行活检,以期对细胞学诊断进行再证实。由此可见,组织学诊断比细胞学诊断更值得信赖,这主要是因为组织学检查除原位观察细胞形态外,还可以检查细胞的排列方式和生长方式,通过与正常组织的比较,可以做出是炎症还是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的判断。如果常规组织学检查仍有困难时,还可以利用获取的组织标本进行组织化学、免疫细胞化学、分子杂交、电子显微镜和生物芯片技术等检查,以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使诊断更精确分型更细微、预后判断更可靠。

(3)最后,谈一下肿瘤诊断中常出现的一些专业词汇。

癌症(cancer);是泛指的恶性肿瘤,根据发源的组织不同,又分为癌(carcihoma)(来自于上皮组织)和肉瘤(来自于间叶组织)。

分化:指的是细胞由幼稚向成熟转化的过程,肿瘤组织越接近于正常组织,分化就越好,叫“高分化”,预后好;反之,叫“低分化”,预后差。

癌前病变:指的是一些可能发展成恶性肿瘤的病变,“不典型增生”是最常见的癌前病变;根据可能恶性转化的概率大小又将其分为“轻、中、重”三级。不典型增生在细胞学上常被描述为“核异质细胞”。目前在国外已采用“上皮内肿瘤”或“上皮内病变”作为诊断名词,替代或包容“不典型增生”和“核异质”等癌前病变的描述。

2003年4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癌症报告》中指出,到2020年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将再增加5O%,每年达1500万!其中1/3是可以预防的、1/3是可以治愈的。可预防的肿瘤8O%发生在第三世界国家,而可以治愈的肿瘤主要依赖于早期发现。因此,在我国肿瘤的普查和早期防治至关重要。




  浏览量:421